国家高度重视环境应急预案工作,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从多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评估与修订要求:
企业应定期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根据环境风险变化、应急资源变动、演练发现问题等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预案,确保预案始终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切实发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作用。
预案编制要求:
企业事业单位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南,结合自身环境风险特征,科学编制环境应急预案。预案要涵盖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明确应急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关键内容。同时,要确保预案与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例如,化工企业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制定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要求:
编制完成的环境应急预案需按照规定进行备案。企业应将预案文本、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等材料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主管部门要对备案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确保预案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通过备案管理,实现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动态监管,促使企业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培训与演练要求:
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开展环境应急预案培训,使员工熟悉预案内容、应急职责和应急处置技能,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要按照预案要求,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预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订完善。演练形式可包括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等,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对。